据悉,自贡市前期选派了113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工作,今年4月又选派“第一书记”到全市1123个村、284个社区,实现全覆盖、常态化。 “第一书记”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比较新鲜,大家对它的解读、态度也大不相同。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是市委狠抓基层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也有一小部分人的声音认为这只是政府按部就班执行文件的形式主义。无论如何,政府花费了这么多财力、物力去落实这一政策,就应该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第一书记”相较于通过选举产生的村(社区)书记有其三方面的优势:其一,文化素养相对较高。通过选派的“第一书记”都是机关、企事业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普遍较高,在基层党建、组织宣传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做的更加扎实;其二,思想理念相对较新。“第一书记”大都比较年轻,他的想法都很创新前卫,在村级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能够融入一些新鲜的理念,在各方面创先争优。同时,改变村里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其三,人脉资源相对较广。“第一书记”原来都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单位,他们能够接触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和事,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为村里引入一些合适的发展产业。同时,解决一些专业领域的难题,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大力发展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选派“第一书记”到基层任职正是响应党的号召,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创新举措,切忌形式主义、镀金思想。让“第一书记”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基层百姓、基层组织真正受益得实惠。 组织部门对于人员的选拔应该严格把关,要把“能干事、干实事、有本事”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杜绝浑水摸鱼的现象。同时,组织相关培训,让“第一书记”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基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对“第一书记”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交流会,对好的经验进行介绍,遇到的问题可以集中讨论解决。年终进行总结表彰,对群众认可的、干出了实效的“第一书记”应该予以表彰,优先提拔;对插科打诨的、不履行职务职责的,要公开批评,情节严重的,撤销其“第一书记”职务。以此激励大家扎根基层,创先争优。 基层干部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养偏低,基层工作又相当繁杂,导致其开展起来尤为困难,且难显成效。“第一书记”的加入无疑是给基层干部队伍打了一针强心剂,通过他们的“高学历、新思想、好技术”带动全体干部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发展致富。(郭媛玲) |